当前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山东省委政法委张校林:我是这样破解“四难”的

发布日期:2013-03-2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第一书记   字号:[ ]

 

我是这样破解“四难”的

 

首批“第一书记”  张校林

 

我是去年229日,从省委政法委研究室副主任岗位转换到滨州市惠民县麻店镇大班村“第一书记”岗位上的,跟随我一起赴任的还有省委政法委的其他两名同志。去年以来,我们3人始终坚持“统一领导,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各负其责”的原则,以“三人一村”的形式开展工作,如果说在帮包工作上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也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走进大班村,最让你感到意想不到的竟然是“六个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村支书竟然常年在外打工2011年底换届后,大班村“两委”成员4人,其中两人交叉任职;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和一名委员长期在外打工,只有一名委员驻村。第二个没想到,骑自行车竟然进不了村。由于该村从未进行过规划,村民随意私搭乱建,造成村里根本就没有一像样的道路。听一名村民讲:“俺村的西瓜总是要比其它村少卖几毛钱,不是俺村的瓜不甜,而是买瓜的车开不进来。”第三个没想到,办公室竟然是个出租屋。在村头一家门口,一位老者迎出来:“我是这儿的房东,我姓班,需要啥尽管说。”原来,这是来到了村里专门为我们租来的办公室兼宿舍。听说之前,村干部还没这个“待遇”,村支书的家就是他和班子成员活动场所,不但党旗、国旗等有关村“两委”职责都挂在他家的后墙上,就连大喇叭的喊话筒也装在他家的床头上。第四个没想到,晚上不到七点竟然都睡了。由于大多数村民还是依靠种地为生,他们早已习惯了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方式,一般情况下,晚上不到中央新闻联播时间,就关门闭户,以养精蓄锐,等待来日的忙碌。第五个没想到,低保户竟然是选出来的。据统计,村里除了19名高龄孤寡老人被村民投票评选为低保户外,虽然还有部分村民是大家公认的贫困户,但由于受名额限制只能等来年再评再报,再实现不了,就只能再等。第六个没有想到,村集体竟然没有一分钱。“因账目不公开所造成的干群关系紧张,好象从来就没听说过”;“不是因为俺们对村干部放心,而是谁都知道村集体压根儿就没有挣过一分钱”。这是走访时与村民的对话片段。

对此,我在给委领导提交的工作报告中曾这样表述:大班村现有125527人,党员14人,耕地1002亩,人均1.9亩,以小麦、玉米、棉花、西瓜种植为主,人均纯收入约5000元,在全镇72个行政村中排名相对靠后。通过走访调研,村民普遍存在“五盼”:一是期盼有个好班子,能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帮助解决困难问题;二是期盼有个好规划,村两委能有办公场所,村民能有文体活动场所;三是期盼有个好环境,村里能有硬化的道路,老化的电网能够及时得到改造;四是期盼有条致富路,收入能有所增加,生活质量能有所提升;五是期盼有个好保障,年老能有所赡养,生病能有所救助。

报告提交后,我不仅伤感了好几天,而且还掺杂着许多担忧。伤感的是,在全国形势一片大好的今天,竟然还有人生存在这样不堪的环境里!担忧的是,我们能够满足他们这些并不算奢侈的要求吗?!但就在几天后,当我收到委领导在报告上的批示时,心里却突然产生一丝无法言表的慰籍。因为,我不但从委领导支持与鼓励的话语里感受到了一个团队在背后的巨大推力,更使我从村民热切的期盼中,看到了他们对“第一书记”这个称谓的期盼与信任!就凭这些,我完全有理由说:大班村的村民,贫穷并不是天生的,贫穷是完全可以改变的!

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想象总是美好的”。一旦当你真正走进现实的时候,你才会惊讶地发现,怎么还有这么多的困难和问题事先咋就“没想到”?!今天,我就把我帮包工作中遇到的“四难”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向大家作一汇报。

一、强支部,破解作用发挥难的问题。从班子当时的情况看,不用说开展组织活动,就连商量个大事小情也很难进行。这一现象不只我们大班村独有,仅在我们帮包的3个村里就占了两个。对此,我们专门做了一项调查:现在按照上级要求,村支书每年由镇财政支付至少5800元的误工补贴,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工资”。但由于镇上财力有限,一般情况下,每个村所有支部成员总共也只能享受到这一份补贴,如果大家都参与了村“两委”的工作,村支书一般都会主动从自己的补贴里给其他委员分割一部分。具体到大班村,由于平时只有一名班子成员在家主持工作,村支书就会主动把属于自己的那份补贴转付给他。既是这样,这名委员的收入也仅仅比全村人均收入高出800元钱。像我们帮包的另外一个村,班子成员都在位,作为村支书,每月都会自愿把他的补贴进行一次再分配,多则每人二、三百,少则一、两百。既是村支书又是一家之主,仅靠这些收入是很难维系全家人的生活支出的,他们也必须像所有的村民一样得从土里刨食,一样得到外面打工挣钱。所以,面对这样一个班子,面对这样一个收入群体,我们作为一名吃“皇粮”的国家公务人员、一名经过层层选拔出来的“第一书记”没有理由责备,更没有理由灰心,有的只是责任和担当。于是,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第一书记”的工作做好,一定要让村民们都尽快富裕起来。

人们常说:“鸟无头不飞,人无头不走。”“要想富,看支部。”于是,我首先把班子建设放在第一位,走了“三步棋”:第一步,把涣散的班子“拢”起来。村干部和机关干部不同,他们忙于生计的压力要比我们大得多。为了既能和他们一起研究村里工作,又不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就利用晚上时间,主动联系他们,预约在家中见面,使他们充分了解省委、省政府派驻“第一书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懂得帮“第一书记”就是帮自己的村子,就是帮村支部,就是帮村干部自己。同时,想方设法和他们一起谋划生产生活,解决好他们的实际困难。就这样,不到一个月时间,村支书回来了,在村里建起了大棚;又过几天,另一名支部委员也回来了,在家中干起了手工编织。原来涣散的班子终于“拢”在了一起。现在讲起来,觉得很轻松,但真正在做的过程当中,还是要付出点代价的。记得第一次到村支书家的时候,也没提前预约,晚上7点来钟,人家就已经睡了,没好意思打扰,无功而返。第二次,虽然提前预约了,也按时到了,但却迟迟不见人回来,一打电话,还正在厂子里加班呢!好几十里路哇,就是等人家回来,也忙了一天了,一见面就谈工作,真有点说不过去。于是,再次无功而返。第三次,好不容易坐在了一起,但当你跟人家讲省里怎样怎样重视农村工作,如何如何派我们来帮助你们的时候,人家却总是以异样的目光看着你,好像是在说,你讲的谁信,谁不知道你们是来镀金的。当时,说实在的,真有些无地自容。那也没有别的办法,省里的配套政策都还没有到位,一分钱的资金也没有,一天天到村民家里搞“调研”,无形中给村民们中下了光说不做的印象。话不投机,这第三次又是无功而返。看来,第四次到人家家里再不来点实的恐怕就要吃闭门羹了。当把话题转移到他的家庭的时候,他的眼神明显地表现出了亲近,并且蕴涵着一丝渴望。原来,他的孩子还小,天天靠年迈的父亲接送上学,自己也一直想离家近一点,尽尽对老人的孝心和对孩子的责任。另外,听他讲10年前自己就曾搞过大棚,但由于不成规模,效益较差,慢慢放弃了。见此机会,我就当即表示,你若愿意继续搞大棚种植,我们来帮你。一句话,说到了他的心坎上。这就使他下决心要回到村里的真正动因。在我们的帮助下,去年一年他就在村里就种上了十几亩的大棚,现在正在与村民一起准备借助省里的互助资金,再搞它几十亩。第二步,把失范的班子“正”起来。原来,班子成员对组织原则、村务程序方法等问题有很多不懂不会,存在不规范行为。我就通过让他们参与收回村里被村民私占、私用土地,熟悉工作流程,掌握基本方法,强化制度建设。主要是让他们从如何召开支部委员会、党员大会、村民和党员代表会等会议入手,首先让他们对组织工作程序有个初步印象,然后经常通过这种形式,使他们耳濡目染,不断强化,打深烙印,一步一步,使“两委”的工作慢慢走向正规。调研发现,该村场院地、宅边地等集体土地被村民私占私用问题比较突出,而且直接导致该村无法靠自身实现整体规划。稍有农村生活的同志可能都知道,分田到户初期,家家户户都拥有一定面积的场院,用于农作物的脱粒晾晒。同时,一些比较勤快的村民还喜欢在自家的宅前屋后等地方开垦一些集体撂荒的土地作为“自留地”,先是种些瓜果蔬菜,后来就有人开始种些杨树等投入较小的林木,以达长期占用的目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土地不但被村民们视为己有,而且私搭乱建也开始盛行。据统计,大班村共有场院地、宅边地等被村民私占私用的土地近200亩,并一直处于脱管局面。在弄清制约该村发展的原因后,如何寻找突破口、确定突破口、打开突破口成为我带领班子走出重围的一项迫切任务。大家一致认为,有了土地,办公场所和健身场所就有“地”可建,占道的房屋也可有“地”可搬,修路的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从可行性上讲,由于大部分村民对私自占地行为底气不足,尤其是“第一书记”一进村,也有些胆怯,暗地里传言,只要上面要求收,就按要求办。掌握这些情况后,我们果断作出决策,就以此为突破口,展开村里的全面工作。于是,我带领大家,先是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吹吹风,听听村民们的意见;紧接着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小范围地将村民们的意见进行一下梳理;再接着召开村“两委”会议,集中研究梳理出来的意见;再接着报镇党委、政府,让他们把关,听取他们的意见,待确认“收地”不违背现行政策规定后,再次召开全体村民大会,以村“两委”名义发布“收地”公告,通知村民在限定日期内清理所占集体土地上的附着物。在这一过程中,为避免引发矛盾,影响稳定,我们还不断通过“大喇叭”、“明白纸”、“意见箱”、逐户走访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做好相关工作,确保好事办好,群众满意。截止去年6月底,大班村近200亩被村民占用的土地已全部收归集体。在整个“收地”过程中,村班子成员全程参与,既掌握了开展工作的方法要领,也通过要求党员、干部带头清理土地,塑造了形象,提升了威望。现在想一想,当初我对“收地”还存在着相当大的疑虑,但后来又坚决做了,这期间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的。主要是因为“收地”这件事涉及村里的历史遗留问题,这是很多“过来人”都提醒过我的,一旦捅了“马蜂窝”不但自己收不了场,毁了“第一书记”的名声,也影响了派出单位的形象,这个责任担当不起。因此,“保稳定”成为我当时的一种观念和态度。后来同意做了,而且决心要做好,这是“稳定观”与“发展观”的完美结合。我认为,稳定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才是稳定的目的。第三步,把软弱的班子“强”起来。一个班子要想有威信,一呼百应,关键是要发挥好作用。我注重利用各种机会让每个班子成员都能走到前台,从说第一句话、办第一件事开始,培养锻炼他们的实战能力。期间,我有意识让村支书带领班子成员一起拆除了20多间破旧房屋,安置了10余户占道村民,投入近百万元修建办公场所、柏油马路、健身广场等,办了很多民生实事好事,赢得了群众的尊敬和信任,使村干部伸直了腰杆。建办公场所时,选址是村“两委”选的,也召开过村民大会,征求过意见,选在村前收回的宅边地上;建健身广场时,选址也同样走了这个程序,选在办公场所的前边,是收回的沟边地。这两件事我都是让村支书带领班子成员去完成的。刚开始,从清理地皮、撒灰放线到招标施工、拉土垫坑,一切都进展得非常顺利。但不久,就听到传言,说两个位置选的都不好,办公场所在水坑里,基础不牢;健身广场在村边上,活动不便。听到这些传言,我立即让村支书挨家挨户再做一次详细了解,看看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但结果什么情况也没摸上来,还都是一个声音说好,但我总觉得有问题。于是,就利用各种机会接近那些传言者。后来我才弄明白,原来,办公场所和健身广场的选址恰好都在村支书家的旁边。于是,我就单独找村支书谈,听取他的意见。当时,他也觉得很委屈,因为的确不是他个人确定的这件事。为让他独立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给他3天时间,让他想好了再来找我。第2天,他就找到我,直截了当地说,健身广场可以挪,但办公场所坚决不能挪。我一听,觉得有谱,与我想的完全一样。但我还是问他,你是怎样考虑的?原来,从他考察的情况看,全镇72个行政村,80%以上的村办公场所都是建在村前的,既醒目,又相对独立,既便于接待,又便于办公。至于健身广场,当初只是考虑到地皮因素,别的也都没顾忌太多。听了他的分析,我打心底里感到,我们的村干部其实并不都是自私的,也许正是一些巧合,使他们背上了不该背负的骂名。统一思想后,我们立即召开村“两委”会和党员、群众代表会,研究了调整方案,并召开村民大会通报了情况。最后,办公场所原址不动,健身广场重新在村中间选址。这个结果,村民无不拍手称快,村支书和其他和委员在群众中的威信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立规范,破解工作运转难的问题。有段时间,经常听一些村干部抱怨老百姓“不听话”。而大班村的一名老书记却常说:“不怕老百姓不听话,就怕我不听老百姓的话;只要我听了老百姓的话,老百姓就听我的话。”这几句大实话,却道出了令人回味无穷的大道理。群众不听话,原因不是群众素质太低,而是干部素质不高。老百姓的话最实在、最真诚,能道出民之疾苦、民之所需,能道出党员干部的工作方向。无数受人民群众拥戴的好干部都能听到老百姓掏心窝子的话,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勤,把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作为一种习惯,努力做到经常化,想方设法听取群众的心声。二是深,沉下身子静下心,竖起耳朵认真听,全面了解实际情况,深入把握群众心理,摸准群众的脉搏。三是实,实实在在地向群众交心,真心诚意地替群众着想,千方百计地为群众办事。当前,党和政府把解决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反复强调“以民为本”这一执政理念。“以民为本”说到底就是要求干部与老百姓心贴心,背靠背,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多办实事。因此,村干部只要多听老百姓的话,并善于从老百姓的话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工作更充分体现民意,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老百姓就会体会到干部的苦心,也就必然会“听话”了。我们这次以“抓党建、促脱贫”为主题的帮包工作,实际上强调的就是要靠班子的高效运转,打造和谐的干群关系,营造舒畅的工作环境,带领村民走向致富之路。我认为,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但在实际中,有的同志,不光是我们“第一书记”,急于求成,比较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做好党建工作,致使硬件建设上去了,班子建设却毫无起色,虽然领导有东西可看了,但干群关系却依然如故,该紧张还是紧张,该矛盾重重还是矛盾重重。为此,在抓班子工作运转上,我重点抓了三个方面:一是有章必循。工作中,我与班子成员一起对以往的村规民约、办事程序等都进行了严格的梳理研究,取消不符合要求或不够严谨的内容,新增添10余项服务村民的规章制度。新形成的20余项“村规民约”、“民主公开事项”、“村民议事规则”等,让班子成员在管好自己的同时管好村民。这项工作的难度很大,首先你要考虑你的规章制度是否符合村情、民风,是否有能力推行。否则,就等于自寻烦恼,不但造成班子威信降低,而且还会给村民留下把柄。我们在制定《村民环境卫生行为公约》时,就将原来的“坚持每天一小扫,每周一打扫”改为“保持清洁整齐”;将原来的“严禁占道晒粮”改为“到指定地点晒粮”;将“给予50-100元的经济处罚”改为“监督改正”等等,通过这些较为人性化的修改,既使村民找回了尊严,也使干部收获了尊重。二是有事必商。对事关全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以及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问题,我要求村“两委”都要及时召开会议,集体研究决定。切实做到,决策前与党员和村民代表通气;决策中与党员和村民代表见面;决策后请党员和村民代表监督,充分调动党员和村民代表参与集体工作的积极性。这样既确保全体村民意见的整合,又有利于班子的集体决策。事实上,村里一年到头也没有多少“重大问题”。若一旦有需要商量的事,就必须按规定来,必须把握好事前、事中、事后这三个环节,否则就会麻烦重重。去年5月初,我在“收地”的中间阶段召开了一次会议,主要是为了更快向前推进。因为,看到个别村民私占土地上的附着物还没有清理,通过表扬动作比较快的,崔一崔动作比较慢的,谁知在这个会上差点把自己搞得说不出话来。一个坐在角落的村民突然站起来讲了一句无头无尾话,意思是说没有“收地”之前,靠那点“自留地”我们或多或少都还能有些收入,贴补贴补家用,这下可好,你们把地给收了去,我们的收入减少了,不等于变相集资吗?我当时确实有点发懵,突然意识到班子在决策这件事时出现了漏洞。后来,才知道,这个人一直在外做生意,头两天才知道“收地”这件事,村民代表事前既没有征求过这位村民的意见,也没有及时把村委会的决定传达给他。稍适稳定,我说道,等集体有了钱,就可以给大家办更多的好事,如果干点什么事都像现在一样要靠大家集资,这不是我们的本意。只要我们在这儿一天,就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再度发生。那位村民的话虽然当时被堵了回去,但从那时起我就有了一个“心结”。通过反复琢磨村民的话,总觉得自己当初的观点确实有些偏颇。原因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总是站在集体利益的层面上,而没有很好地顾及到村民的感受。因此,找到一条既能够解决村民因“失地”而减少收入、又能够因“收地”增加集体收入的良策才是当务之急。目前,为有效利用这些土地,通过多方协调,已争取到2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这些土地的整理和使用,并已确定了一个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集约化经营的模式,以实现集体经济有突破和村民收入有增长的双赢效果。通过这件事,不但对班子的触动很大,使大家真正明白了村民才是最重要力量源泉的道理,也很快把民心“聚”在了一起,使工作开展得更加规范有序。三是有错必工作中发现,有的同志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却总是以干部自居,不注意方式方法。对此,我及时与他们面对面沟通交流,问题严重的专门召开民主生活会,把板子打在具体人身上,以儆效尤。我们帮包的东胡村原支部书记本身能力很强,在我们到来之前,多方协调,拆除了一些占道房屋,整理出了基本的路基,为下一步铺设柏油路面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但是就是不注重方式、方法,得罪了不少村民。其中就有一个老上访户,常年到处告他的状,理由之一条就是在村内“大喇叭”里“骂”人。这个村支书虽然后来提出了辞职,但当初通过我坚持利用每月的“民主议政与教育日”让他反复学讲话,教他讲话的艺术和方式,使他讲话的语气终于得到了收敛,方法也讲究了许多。现在,见了我总是说谢谢!据他讲,正是因为学会了与人交往,学会了说话,自己的买卖才越干越好。去年夏天,滨州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强的一次台风袭击,损失严重,支部书记外出参加培训,委员们忙着组织村民自救,恰又赶上上报良种补贴指标,因村内断电无法通过广播通知到所有村民,致使一个在外打工的村民,没能报上自家的小麦亩数。于是,就向我们反映,村支书是在故意刁难他,有意不通知他。当时,我接到那位村民的电话后,便一五一十把事情的原委向他作了解释,并主动提出帮他到镇上找回补贴。尽管后来补贴没找回来,但从那以后再也没找过我和村干部任何事儿。后来我在想,其实自己并没有特别做什么,只不过是用心去倾听了他的诉求而已!于是,我在想,今后只要是我们的干部与村民发生矛盾,不管是谁的错,板子首先要打到我们的干部身上,这既是一种觉悟,更是“一剂良药”;不光能“治”村干部的“病”,也能“治”村民的“病”。事实上,在一个小小的村庄里,能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所谓的“刺头儿”,往往也都是一些遇到解不开的思想疙瘩、伺机寻找一个发泄情绪的出口而已。因此,没有必要把他们的一些过激行为看得过重,甚至上纲上线。相反,只要你能真心相待,他们就会比一般的群众更加支持你的工作,甚至促使你在工作或处事过程中会更加完善、更加公道。

三、重协调,破解村庄不和谐的问题。稳定是基础,没有稳定,帮扶就成了无本之木;而只有局部的稳定,帮扶又只能是权宜之计。在走访中我了解到,目前影响村庄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主要有长期以来因家族势力产生的派系斗争;班子成员办事不公、程序不明所造成的干群矛盾;村民私搭乱建、私占私用土地所造成的宅基地供需矛盾;与相邻村之间在共用设施使用上产生的矛盾问题等,影响了村庄的和谐与稳定。化解这些矛盾,我主要采取先内后外再长远的策略予以解决。首先,源头控制,化解村内矛盾。针对村内各种矛盾纠纷,经过认真排查,我大致给它归纳为三类:第一类,主要是村干部不注重工作的方式、方法或村务不公开、不透明引发的干群矛盾。这类矛盾很难处理。因为你要与村干部面对面把问题说开,说重了他给你撂挑子,工作谁来干?!说轻了又像挠痒痒,他给你一笑了之。我们到来之前,村内事情都是村干部说了算,很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或村“两委”会议,大家对集体土地的数量、收入都不清楚。村里很多项目需要集资的时候,很难每家每户都能按时缴纳,为了不影响工程和项目进展,村支书都要事先垫付一部分。但是由于没有向村民说清资金的收支情况,很多村民会认为村支书乱花钱,甚至贪污钱。像这样的事,你跟村干部讲再多道理,摆再多坏处,他有的是理由落实不了。我的做法是给他搭建平台,制作公务公开厨窗,监督落实,让他慢慢养成习惯。第二类,多是由于村民在生产、生活中随机发生的一些小摩擦,但是由于党委、政府管不到,村班子成员又不愿管,村民内部也不好管,久而久之形成的邻里纠纷。这类矛盾纠纷非常难以处理。我们帮包的东胡村就有这么两个家庭,他们就因为宅基地结合部上的几棵小树,拔了栽,栽了打,一打就是好几年。不但涉及过去大队和小队之间的土地分配问题,还涉及到过去村委会处理不力遗留下来的问题,更涉及到两家在长期争执中积累的其他矛盾等等。针对这类谁都无法弄清楚的问题,我的做法是不能心急,要慢慢来,瞅准时机,对症下药。一旦时机成熟,就把两家的男人一起约到我的住处,先吃饭,后说事。俗话说“吃了人家的嘴短”。这话一点也不假,你很快就能控制“话语权”,他们就只有听你说话的份。就这样,“最薄弱”的环节先被攻破了,“家里人”的思想工作就让他回去慢慢做。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一个完美的结局。第三类,主要是因“私搭乱建、私占私用”等涉及土地问题而形成的矛盾纠纷。这类矛盾纠纷处理起来也非常棘手。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专门在大班村做了一个尝试。目前,已成立由镇党委、政府牵头,镇公安、司法、土地、民政等部门参与,村内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参加的工作组,正在对该村外围土地进行全面清理,限期拆除私搭私建的建筑,对超占宅基能拆除的拆除,不能拆除的按超出部分面积每年向村委会缴纳占用费,整个过程,统一标准,一视同仁,获得了村民的支持。在做以上这些工作的过程中,我的心里始终有一种不踏实感。因为,我能想像得到,这些做法都之不过是一些权宜之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比较,越是在经济条件好一些的村子,村民会把精力投向赚钱,很少会因为一些小事而争执;相反越是在一些经济条件差一些的村子,因村民无事可做,则会更加在意一些蝇头小利,这个村就是个最明显的例子。所以说,要真正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产生,还必须把群众的心思凝聚到发家致富上,这才是治本之策。其次,统筹兼顾,协调外部关系。通过一年来的帮扶,有“第一书记”的村村庄面貌大都发生了一定变化,很多没有“第一书记”的村庄也非常渴望有“第一书记”的帮扶。在抓好帮包村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兼顾到非帮包村的利益,尤其是与帮包村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村。要想进我们帮包的东胡村还必须经过一个叫周吴的村庄。在大家心目中,那段400多米的道路既然是共用的,修路的费用就理应由两个村共同承担。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两不管”状态?甚至在我们帮包的东胡村就有村民放出诸如“宁可不走路,也不给周吴村修路”的狠话?这还要追溯到前些年。当时两个村共用一台变压器,说是“共用”其实只是周吴村自筹资金安装的。东胡村之所以使用,是两个村的干部友好、协商的结果。但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的用电量也逐步增大。这个结果直接导致输电线路经常超负荷运转,影响最大的就是农田灌溉和家电使用。慢慢地周吴村就把对“电”的怨气直接转嫁到了东胡村村民身上,他们经常采取拉闸限电的形式去满足自身的需求。这使东胡村的村民很受刺激,勒紧裤腰带自发筹资装上了属于自己的变压器,而怨气也就此结下了。尽管如此,在去年5月份村“两委”换届后,这两个村的村民,在他们各自新当选班子的带领下,不仅完成了各自村内道路的基础建设,就连那段共用道路的基础建设也同时完成。至于为什么一年时间过去了还迟迟铺不上沥青,主要原因是钱的问题。因为这项工程不像建路基,出点力气就能解决问题,一旦让大家掏腰包,就由不得村班子之间关系的好坏了,完全是村民们说了算。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虽然名义上我们是东胡村的“第一书记”,但周吴村的村民也是我们的亲人,我们不能厚此薄彼。我常常提醒自己:作为一名政法干部,要时刻把基层的稳定工作放在心上,并且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纳入到我们的帮扶工作之中去。为解决这一矛盾,我积极争取资金,主动承担起了这条共用道路的修建任务既解决了两个村的行路难问题,又防止了因机会不均等而引发的不稳定因素。结果,路刚刚修好,周吴村就主动给装上了路灯,两个村的关系一下子就融洽起来,这条路就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连村路”、“连心路”。见时机成熟,我又及时搓合两个村的班子成员握手言和,多年来积怨也随之化解。春节前夕,为了活跃村民节日期间的文化生活,我们在给帮包村购置锣鼓家什的同时,为了不让邻村村民有失落感,就主动为两个相邻的村也添置了同样的设备,使帮包村与邻村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再次,倡树新风,注重抓好长远。有的同志把我帮助其他村修路这种做法称作是一种“大帮扶”观的体现。事实上,这件事应该是“大帮扶”观确立的一个成因,只多算得上是雏形。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帮扶”观在我的思想里远不止这件事或这类事。大班村有个患尿毒症的青年人,他的父母为了凑钱给他治病,打算买掉刚盖的5间大瓦房和他结婚时买的轿车,村民们得知后自发为他捐款,而且不到一个上午时间就收到捐款13700元!虽然这13700元对于一个特殊重症患者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但这却是发生在一个贫困落后的村庄里的一次壮举!我时常在想,为什么村民们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却能主动伸出援手、不惜代价?为什么在我们帮包的东胡村与周吴村修路的问题上却会出现“宁可不走路,也不给周吴村修路”的怨恨情仇?原因很简单,教育出了问题。作为“第一书记”,我觉得“帮扶”二字的含义非常宽泛,不仅仅是送钱送物、修路打井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还有那此诸如思想观念、生活态度等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只有达到这个境界,而且付诸实践了,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大帮扶”观。因此,通过为两个村修建共用道路这件事,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虽然靠花钱化解了村民间的矛盾,但并不代表所有矛盾都能靠金钱解决,还必须从根本上理顺村民情绪,不断加强思想文化教育,使他们逐步树立起和谐发展、稳定发展的理念,真正满足他们对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期盼。对此,我及时把对村民的教育问题提上了日程。为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机会组织村民进行学习,我把滨州市规定的每月5日的“民主议政日”扩展为“民主议政与学习教育日”,参加人员由原来的全体党员、村民代表,扩展到入党积极分子、致富代头人等群体,议事内容由原来的单纯议事,扩展到读书看报、交流思想、探讨农经等方方面面。由于形式更加多样,氛围更加轻松,愿意参加的群众比以前更多了。过去,民主议政主要是在临时租赁的场所里进行,甚至是在户外。办公场所建好后,我们也有了集中学习教育的条件。为此,省委政法委的领导专门安排办公室的同志购置了一大批图书充实了学习室,图书的种类从政策法规、历史文学到农业发展,涵盖面广,深受群众欢迎。与此同时,我们充分利用健身广场四周的房屋墙面,统一粉刷,绘制健身项目图标,写上文明标语,来引导群众树立文明观念。今年春节,村民们有的到图书室看书,有的在篮球场打球,有的在健身设施上休闲,其乐融融,气氛非常融洽。

四、聚合力,破解工作落实难的问题。去年10月,在省选派办的一次调度会上,大家在畅谈帮扶成效的同时,也各抒己见,坦诚相见,提出了若干问题和看法,其中,有的同志就谈到工作落实难的问题。认为上级的扶持政策陆续出台,有的已逐步投入实施,为“第一书记”做好工作提供了保障。但真正落实起来,不知道该找哪一级、哪个人去对接,即是对接上,资金能否及时、安全到位又是一个未知数。个别同志讲,尽管自己接受派出单位和当地乡(镇)党委领导,但由于身份特殊,除派出单位经常过问、提供支持外,由于与当地乡(镇)党委、政府缺乏及时沟通,致使一些工作无法开展,影响了进程。破解这个难题,我的做法是,既要通上,更要联下,形成上通下联、“一家亲”的工作合力。一是与当地党委、政府“合下一盘棋”。只有主动把帮包工作融入市县乡的总体规划之中,才能确保工作不“跑偏”。 在大班村“两委”作出“收地”决定后,我主动与当地的党委、政府沟通汇报,他们在确定收回时机和方式方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把关定向作用。在后来的房屋拆迁、道路清理,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镇党委、政府领导就会主动靠上帮助化解。去年初,刚一进村,我就和村“两委”成员一道,结合大班村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重点研读了镇上2012年度工作重点,并依此总结概括出大班村三年的不同工作重点:第一年,重点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第二年,重点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第三年,重点是村民文明和和谐稳定。待这个三年规划报到镇上后,大家都说“第一书记”的工作与镇上的工作同步,十分有利于工作指导和协调发展。我们的谦谨也嬴得了镇党委、政府的回报。在大班村,由于当时我对“收地”这项工作有些把握不准,就向县上一名领导同志进行了汇报。当他一听说要动地,就非常震惊。原来他以为我要动耕地,于是便随即对我的想法进行了制止。最后,当得知是宅边地、场院地等不在30年承包期范围内的土地时,立即又对我们的工作表示出了赞同和支持。在作出“收地”决定向镇党委、政府上报后,有关同志及时建议我们在实施程序上稍作改动,可先完成村整体规划、确保政策性资金到位后再全面实施。原因是先收地,后规划,老百姓就会有期待,毕竟进行规划、争取资金都需要一定时间,如果在这段时间,老百姓看不到变化,担心他们会心存疑虑,影响稳定。镇领导的建议,使我们的心里更加有底了,也更加意识到紧紧依靠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要性。同时,也深切感受到地方党委、政府对我们政治上的保护和对大局稳定的负责。二是和村里的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归根到底,我们的工作是来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的。只有与他们建立了鱼水联系,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才能真正把我们的工作做到点子上。同时,也只有与他们结下了鱼水情谊,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更加有效地凝聚他们的共同智慧,使“第一书记”的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去年8月,台风“达维”在我村过境,我和班子成员一声招呼,全体党员、群众齐聚村头,第一时间安置转移群众10余户,组织排水排涝500余亩,充分显示了集体的力量,展示了大家庭的温暖。在这方面我的体会是:首先,要问需于民,和群众打成一片。我们要怀着对农村基层、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走近村民,时刻把他们的冷暖放在心上,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为了修路,村里有几户村民不得不搬了家,刚开始他们也都有些怨言,但后来却再也没有了。原因很简单,就是时刻不能忘记他们,尤其是对村里了建设与发展做过贡献的人,不仅要在多个场合大力宣扬他们的牺牲奉献精神,而且还要经常问寒问暖,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付出的光荣与值得。其次,要问政于民,与群众多商多议。前面我讲到,村里的大事小情,我都要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或全体村民大会广泛收集群众对村庄建设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我还特别注意与一些关心村里建设与发展的村民交朋友。我的房东曾担任过县政协委员,对村里的历史与现实都有着深切的感受,对村庄的建设与发展都又有着自己的见解与建议。应该说最初提出收回村民私占土地、清理超占宅基等问题的就是他。班维刚,大班村观赏鱼养殖大户班洪清的合伙人、销售主管,现有养殖面积达50余亩,他是我们村里一个非常直爽的青年党员,春节后一见面,就迫不及待地问我们村里那200亩土地承包的事。按他的话说,现在自己富不算富,也得像我们一样为村民做点事情。像他们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他们都非常懂得把握机会,我也十分愿意和他们一起,探讨工作,交流生活,渐渐地与他们都成了亲密的朋友,都成了我当好“第一书记”的左膀右臂。再次,问计于民,要向群众虚心请教。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工作也有很多土办法,这是我们机关干部所欠缺的。很多时候,对于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我们需要向群众请教,请群众帮我们做工作。在大班村修路的时候,有个占道房屋的户主坚决不同意搬迁,而我们又没有更多的资金进行补偿,也不能强拆。眼看修路的工期日益临近,全村群众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他们都纷纷出主意、想办法,并亲自到那个村民家里做工作,有的甚至愿意把自家的富余房屋腾出来让他家搬进去。当时,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群人始终与我们站在一起,才最终使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三是与自己的派出单位“共筑一条路”。一年来,为争取支持,我们共向委领导汇报工作10余次,委领导不但及时研究村里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出主意、想办法,而且多次在资金或物资上给予支持。目前,共收到委领导机关通过协调省有关单位给予的资金支持百余万元,办公设施、救灾物资5万余元,有力助推了村里各项建设事业。期间,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才利民半年时间里两次亲临帮包村现场指导,给了我们巨大的鼓舞和鞭策;其他领导同志等也都多次利用多种形式给予指导帮助,使我们始终能够感受到来自背后的那股强大推力,正是这股力量一直在推动着我们,使我们从不敢有丝毫懈怠。如今,我们帮包的3个村,党员干部腰板直、底气足、行事顺,威信威望有了明显提升;村容村貌实现了由“脏乱差”到“硬绿亮”的快速蜕变,正朝着净化、美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淳朴善良的村民群众更是深切感受到了发展变化给他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实惠和便利,也更加切身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精神面貌呈现出新的气象。下一步,我们将更加密切与委领导机关的协调与联系,为顺利完成三年帮包任务奠定更加坚实的后方基础。

亲爱的战友们!一年来,我们不但通过自己扎实的工作和辛勤的努力惠及了一方百姓,而且也比较系统地学习到了与农村相关的法律政策、比较扎实地掌握了农村基层工作的方法要领、比较全面地洞察到了当前贫困农村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可以说,和全省选派的所有“第一书记”一样,我们在最基层、最薄弱的农村经历着四季更替的磨砺和洗礼,收获着群众的感恩与信任,这样的工作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希望大家在这短暂的一年时间里,一定要珍惜“第一书记”这个光荣而又神圣的称谓,努力用自己的真诚和汗水,书写一段最美好的人生篇章,留给你,留给我,留给他,也留给你身后的村民们!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